2019年11月7日,生物自噬领域权威期刊《Autophagy》(《自噬》,IF=11.059)杂志在线发表了我校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、“111”引智基地唐景峰/陈兴珍课题组在生物细胞自噬起始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。论文题目为“STYK1 promotes autophagy through enhancing the assembly of autophagy-specific class III phosphatidylinositol 3-kinase complex I”(STYK1通过第III类磷脂酰肌醇激酶[(Ptdins3K)]促进细胞自噬,论文链接:)。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,通讯作者为我校唐景峰教授。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周策凡博士为第一作者,唐景峰教授2017级硕士生钱学红和胡苗为共同第一作者。该研究得到课题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31871420; 81602448; 31701228; 31871176 and 81570648.)及武汉市基础前沿项目资助(2019020701011475)。
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非常保守的由溶酶体介导的生物降解过程,对细胞内稳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。自噬过程首先形成双层自噬体膜,而后该双层膜包裹一部分受损细胞器及蛋白聚集体等细胞质成分,将其输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。在多细胞生物中,自噬作用能够调节多种生理功能,如细胞营养应激反应、细胞命运决定和组织重塑等。自噬起始过程由多种调控因子参与,主要包括由BECN1、ATG14、PIK3R4(VPS15)及PIK3C3(VPS34)形成的PtdIns3K-C1复合体及ULK1复合体共同介导。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的蛋白也被发现参与自噬体膜的形成。
在该项研究中,唐景峰教授团队发现并着重阐明了丝氨酸/苏氨酸/酪氨酸激酶1(STYK1)参与自噬起始的分子机制。STYK1,也称为NOK(Novel oncogene with kinase-domain),是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(Receptor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, RPTK)家族的一员,与同家族FGFR/PDGFR的同源性为20%-30%。目前关于STYK1基因的报道有限,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功能很大一部分是未知的。本研究首次在肿瘤细胞和GFP-Lc3转基因斑马鱼中证明了CRISPR-CAS9技术敲除STYK1后能够显著抑制自噬。该团队进一步阐明了STYK1能够与PtdIns3K-C1复合体发生相互作用。同时STYK1能够上调该复合体中BECN1蛋白第90位丝氨酸的磷酸化作用,导致负调控蛋白BCL2结合BECN1的能力降低,从而达到促进自噬起始的作用。同时,他们还发现STYK1以二聚体的形式参与该过程,STYK1蛋白第191位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对STYK1二聚体的形成以及对自噬的调控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本研究扩展了对STYK1作为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的功能认知,补充了自噬起始的调控因子及其分子机制,为针对以自噬为靶点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科研依据。